有这样一个案例:湖南省2004届文科考生梁某,平时成绩浮动不定,在模拟考试中忽上忽下,但该考生非常自信,相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北京的名牌大学。考完估分625分,老师和同学都对此议论纷纷,暗示他是否估高,因为他平时的平均成绩只在600分左右,考生说对着标准答案估的,没有错误,并且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大学。然而成绩一公布,考生大惊,自己的成绩只有598分,离自己的估计整整差了27分,而北大2004年在湖南省的录取最低分为644分。考生最后没被录取,去了第二志愿云南大学。如果正确估分,还有可能上一个更好的本科院校。
那么,怎样才能做到准确估分呢?有经验的中学教师提醒考生要遵循以下原则:
【估分原则:实事求是,宽严适度】
实事求是: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突出,高考却考得很好,然而估分却不高,原因是他怕估高了,会被别人笑话。这样做的后果是他可能错过了最理想的大学。有的考生正好相反,他们平时学习好,高考却考得不好,但碍于“面子”,便将分数往上估。还有的考生,为了让老师、家长暂时高兴,故意把分估高。这样做,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。所以,估分时不要受以往成绩的影响,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。
宽严适度:估分之前要吃透标准答案的要求,然后回忆自己答题的情况如何。所谓宽严适度,就是在估分时该宽的要宽,该严的一定要严。自己把握得准,就可以宽一些;如果把握得不准,记不清,有模棱两可之嫌,则从严掌握。估分时一般采用前后松紧不一致的原则。譬如,你认为这道题估得宽松些,那么另一道题就应该稍严些;这一科估得松些,那一科便严些。这样分数可以互补,总分不会相差很大。
拿不准请教老师:任课老师平时判卷都基本上按照高考判分标准,因而对高考答案判分相对熟悉。考生遇到一些拿不准的计算题或主观题时,可以请相关科目的老师进行指导。
【估分要领:细心核对,准确估分】
■语文:参照标准答案核心意思估主观题
语文前面部分的选择题,属于客观题,对错全部按照标准答案,估分会非常准确。后面包括作文在内的主观题是估分的难点,因为通常情况下,能答到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的几率非常低。所以,虽然该部分有给定的标准答案,但判分还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,主要看判卷老师的把握。
北京八一中学王老师认为,虽然主观题由于存在各种客观限制不好估分,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:抓住标准答案的核心思想,对照自己答案的核心,越靠近则得分越高。作文只要没跑题,参照平日考试的得分,一般不会相差太远。
■英语:参照模拟考试得分估分
英语考题基本上是客观题,估分相对容易,按照标准答案一对照就可以出来,难点仅存在于作文部分。人大附中英语组贾恩老师曾建议考生在对作文进行估分时,平时成绩较好的考生作文扣8分,成绩一般的考生扣10分以上。一般情况下,模拟考与高考的时间、题量、题型都差不多,因此建议考生参照模拟考作文得分估分。如果特别紧张发挥失常,或者超水平发挥,则另外分析估分。
■数学:准确估算步骤分
数学判卷严格遵循“按步赋分”的原则,所以考生应该在计算题中准确估算步骤分。计算题中不能仅仅看答案是否正确,有时候虽然答案对了但步骤错了,判卷老师不给分。而有的时候虽然最后答案没有算正确,但是所有步骤都对了,计分会一直到最后正确的步骤,仅仅扣答案那一步的分。所以数学估分最重要的是准确估算步骤得分。前面的选择题按照标准答案一对即出。
■理科综合:细心核对过程
理科综合中,物理化学都与数学一样,阅卷更加注重答案是怎样来的,根据是什么。所以,考生应该准确确认自己的答题中,步骤是否与标准答案一样或基本一样,按步骤给分,而不是按答案给分。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唐云汉建议考生关注化学细节,化学有个特点,分子式非常复杂难记,也很容易一不小心写错,估分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,分子式写错一点都是会扣分的,虽然答案正确。
■文科综合:踩意给分
文科因为主观题量较多,因而比较难估。要准确估分,基本上也要遵循语文主观题的估分原则。首都师大附中赵德清认为,应该把“踩点”与“踩意”相结合,分析标准答案的核心意思,对比自己的答案,核心意思相同、相近则给多分,不全则给少分,偏离或者没有交集则不给分。
【估分填报:成绩不同,方法各异】
对于成绩好的考生: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,在重点院校中精心选择,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,选择适合自己要求(愿望)的院校和专业。注意填涂服从调配一栏,避免高分落榜到其他第二志愿。若认为专业第一则可不填涂。
对于成绩中等的考生:要“冲一保二守三”。“冲一”:大胆冲击第一批重点本科,可以填报一些不太热门的专业或不是太受瞩目的学校,以增加录取的可能,力争成为重点院校的成员。“保二”:尽全力保住第二批本科院校,这是中等生录取把握最大的部分,填报时一定要悉心选择,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专业和学校。“守三”:守住第三批专科学校,以做保底之用。
对于成绩靠后的考生:精心挑选第二批本科院校,了解目标院校招生情况尤其重要。选择竞争不激烈的院校作为填报对象,以被第一志愿录取。此外,选择本地院校往往比选择外地院校靠得住,或者填报一些著名学校的专科,再通过专升本继续深造。